Quantcast
Viewing latest article 24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59

【我的藤壺之志】 藤壺之志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停在羽化一刻的青帶鳳蝶。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條紋豆娘魚有表情有心情。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靈靈巧巧的鮣魚。


文‧攝影/栗光

五月回宿霧,為的其實不是海,而是轉機去Butuan島,參加英文老師Janine的婚禮。她和Jay一樣是我一對一課程的老師,負責口說。但那一日日的七十分鐘裡,與其說在學英文,不如說在交換錯過彼此的那些年。腦海不斷跳出:「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上輩子是怎麼修,修得一個跨海的緣份,情同姊妹?

 十月底,Janine與先生來台,熱情招待自不在話下。惦記她愛茶,最後一天特意帶他們去貓空,看山喝山。其中有一條通往壺穴的步道,我們運氣好,一連看見了許多平時沒見過、注意到的小東西:綠瓢蠟蟬、簇生鬼傘以及羽化失敗的青帶鳳蝶。

 我對那青帶鳳蝶特別感興趣,拍下的照片許多友人見了都以為牠還活著,到最後明明在現場的是我,一時之間竟不肯定自己是否打擾了一場蛻變。但那青帶鳳蝶其實是死的,或許剛逝世沒有多久,所以身上仍帶著色彩。幾次與生命擦身而過,我深刻體會萬物活著的時候雖看不出發著光,可一旦失去呼吸,就是蒙上了一層灰。這當然有它的科學因素,然而我對那樣頓失光采的一刻既著迷又恐懼。它既展現了生命的神奇,也展現了生命的無情,不管怎麼努力,那一刻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初初踏進死亡之門的青帶鳳蝶,揭示了一個神祕時刻:羽化的瞬間,羽化失敗的瞬間。說瞬間,不太準確,我曾陪一隻蟬一起走過,那漫長且難熬,我幾乎能感受牠的焦躁--這是牠的第一次,原來要這麼久,而牠卻沒有任何準備,蟬生充斥萬一。青帶鳳蝶便是經歷了萬一的版本,世上存在著羽化失敗的人,儘管網路上轉分享的往往是成功者的縮時攝影。牠為什麼失敗我不得而知,但被納入了吐息之間,世界一直在發生、而過去無從介入的時刻。觀看也是一種介入,不足十年去修得一場同船渡,可有三五年修得一眼一瞬間。

 我想,這是何以自己對「小東西」無法抑制地充滿好奇。曾經想過,若得一周十天假期,比起去看很多很大的生物,我也能滿足定定在一處岸潛,專心用一支兩支氣瓶的時間,只對一處的魚群觀察、發呆。我總覺得,那才是魚的常民生活,就像有人旅行一定要上當地菜市場,認為這才探進了異國真實面。

 這樣的機會暫時還沒有,不過幸運地陸陸續續在潛水過程裡有一些相似的喜悅。第一次是在馬來西亞的Mantanani島,下潛時幾隻鮣魚跑來,繞著我們打轉。那天我光看牠們就圓滿了,一直拍照一直錄影,對牠們的泳姿讚嘆不已。每一種魚都有一種迷惑人心的泳技,注視超過三十秒靈魂就會被帶跑。我對鮣魚充滿好感,除了牠們常常和我心愛的海龜一起出現,和絕妙大魚鯊魚一塊露臉,也因為我的人生中有兩段鮣魚時光:大學休學轉學考的一年和辭了第一份工作、改做自由業的兩年。那時生活靠的是少少的積蓄,努力用各種管道賺取最低收入,並擺出堅強但需要同情的面孔,接受家人與S的接濟。S笑我是鮣魚,跟著他這條大魚吃飯。可我不像鮣魚安於大魚剩食,我的食量在驚人、普通驚人之間遊走。

 在Mantanani首次邂逅沒有寄主的鮣魚,特別的際遇領我回去找牠們的資料來讀。一讀,才曉得自己真是一尾鮣魚,因為牠們是生物課講到「片利共生」時最愛舉的例子:兩物種間,其中一種生物因這個關係而獲得利益,但是另一方在這個關係中沒有獲得任何益處。何止沒有,網路上還有很多牠們的負評,說雖然過去人們對鮣魚的印象,是撿大魚吃剩的食物為食,但有不少鮣魚仗著自己又小又敏捷,會咻咻咻地搶奪大魚食物,待大魚氣起來便吸附其身,誰都拿牠沒轍。而且,牠們也不是皆樂意回饋大魚、幫忙吃體外寄生蟲的。有些鮣魚不但不吃,還搶食搶得厲害,讓寄主瘦成皮包骨……家人與S很「幸運」,我縱然是尾鮣魚,可不怎麼自我中心。

 第二次喜悅來自綠島,觀賞一群條紋豆娘魚。這種走踏潮間帶就能看見的魚,一般不會有人專程去看,但當時我們正在執行潛水最後階段的安全停留,無事可做,又碰巧位在浮潛者偏愛的餵魚區,許多魚都湊了上來,條紋豆娘魚尤其多。這下,我真把這種很常見的魚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由於習慣人類餵食,牠們並不急著從我身邊游開,甚至,牠們經過面前還刻意放慢,強化出場地給了一個slow motion--也可能是我第一次這麼近地看,而剛好牠們又慢了一咪咪,於是產生這般幻想。

 魚體配色加上綠島誇張的能見度,每一隻條紋豆娘魚的鱗片都「栩栩如生」了起來。必須如此不當比喻,因為那一瓣瓣的鱗片完全沒有過去其他海域的朦朧美,斷然在美肌軟體中棄「柔膚」選「清晰」。一瓣瓣,這隻偏好黃鱗多一些,那隻鱗上有傷有故事。我在三分鐘裡,拍到了「魚相」,魚鱗之相,以及魚臉之相。

 介入,與一群條紋豆娘魚同船渡,這愉快,我不認為不足為外人道。

 走過鮣魚時光,習得所有擦肩都要因緣俱足,現在喜歡坦率地告訴別人:「抱歉,我這人沒有鴻鵠之志,只有藤壺之志。」藤壺,幼蟲自由生活,而後於一處定居,常見於礁岩、船底,有的還會賴在鯨身上;看起來再平凡不過,但能適應潮間帶衝擊的生活,也能跟命運之鯨去冒險。

刊於中華日報副刊2017-12-21




Viewing latest article 24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59

Trending Articles